《存在与虚无》基本信息

| 书名 | 存在与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 |
| 作者 |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
| 类别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Gallimard(原版) |
| 出版时间 | 1943年(原版) |
| ISBN | 978-7-100-07216-8(中文版) |
| 电子书格式 | ePub|mobi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88–168元(视版本而定) |
《存在与虚无》内容介绍
《存在与虚无》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以庞大的哲学体系揭示了人类自由、意识与存在的根本问题,标志着哲学从抽象思辨转向个体存在的生存体验。
萨特从现象学出发,承接并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探讨。他区分了“自在存在”(存在的客观事物)与“自为存在”(人的意识)。自在存在是凝固的、被动的,而自为存在具有自由与反思的能力。人通过否定世界、创造意义来实现自身存在,但这种自由也带来深深的焦虑与孤独。
书名中的“虚无”正是萨特哲学的核心。虚无不是“无”,而是意识与世界之间的间隙,是人对世界提出“否定”时产生的空间。正因为人能说“不”,能否定现实,他才有自由去选择与创造。这意味着人注定要自由,也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没有固定的本性,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定义自我。人通过选择而成为自己,这种自由是一种负担,因为没有任何外在的标准可以替代个体的决定。自由因此既是人的尊严,也是他的焦虑源泉。
《存在与虚无》并不是一部易读的著作,但它提供了理解现代人精神状态的钥匙。它让人直面“自我”与“他者”的矛盾、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以及存在本身的荒诞与尊严。阅读它,是一次关于“如何存在”的深刻追问。
《存在与虚无》目录
- 导论:存在问题的提出
- 第一篇: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结构
- 第二篇:意识的虚无性
- 第三篇:他人的存在与自我的被凝视
- 第四篇:自由、责任与存在的意义
- 结语:存在的荒诞与人之超越
金句20条
- “存在先于本质。”
- “人注定是自由的。”
- “地狱即他人。”
- “人不过是他所做的事情的总和。”
- “虚无潜伏在人类意识的深处。”
- “自由是一种负担,而非特权。”
- “我不是我所是,我是我所不是。”
- “意识就是否定,是从世界中抽身的能力。”
- “人通过行动定义自己。”
- “逃避自由,就是逃避自身的存在。”
- “他人的凝视让我们成为对象。”
- “当我被凝视时,我失去了自身的主权。”
- “人没有借口,因为他选择了一切。”
- “虚无是自由的源泉。”
- “绝望不是终结,而是真实的开始。”
- “存在本身没有意义,意义由我们赋予。”
- “自由让人痛苦,但也是唯一的尊严。”
- “在焦虑中,人面对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
- “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
- “拒绝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适合人群
- 哲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学生
- 对存在主义、自由与人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 处在人生思考阶段,渴望理解自我与选择的思考者
- 想理解现代思想、后现代主义与人文精神的人群
- 热衷于哲学阅读、希望提升思想深度的普通读者
让-保罗·萨特介绍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以哲学为根基,以文学为表达,试图用思想直面人类存在的荒诞与自由。
萨特受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影响,发展出以自由与责任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哲学。他强调个体没有预设的本质,人生意义源于人的选择与行动。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政治理论。
除了哲学著作,萨特在文学上同样卓越。他的小说《恶心》用文学形式演绎“存在的荒诞感”,戏剧《禁闭》中那句“地狱即他人”成为哲学史上的名言。萨特认为哲学不应停留在书桌,而应走向社会与人群。
他拒绝接受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称“作家不应成为制度的装饰品”。他一生坚持思想独立,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是少数将“思想”与“行动”结合得最彻底的知识分子之一。
萨特的哲学精神在于:即使世界荒诞,人仍需为自由与意义而奋斗。正如他所言,“人没有借口”,因为选择本身定义了人。
作者其他作品
- 《恶心》
- 《墙》
- 《自由之路》三部曲
- 《辩证理性批判》
- 《禁闭》
读书笔记
1. 初读《存在与虚无》,我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 书中的哲学语言艰深,但其核心极其鲜明:人是自由的——没有命定的本性,也没有可以依赖的权威。对一个新读者来说,这种思想既令人振奋,也令人不安。
2.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让我重新思考“我是谁”。 他告诉我们,人不是被规定的存在,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定义自己。这意味着我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我是谁;而逃避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
3. “地狱即他人”是本书最著名的一句话。 它并非否定他人,而是揭示“被凝视”的心理困境。当我被他人看作对象时,我失去了主权,成为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体验让我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与防御。
4. 自由与焦虑在书中被反复讨论。 萨特认为自由不是礼物,而是一种负担。因为没有神、没有命运为我们做决定,一切选择的责任都由自己承担。这种彻底的自由让我意识到,逃避并不能减轻痛苦,反而剥夺了成长的可能。
5. 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虚无”是进入萨特哲学的关键。 虚无并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创造的空间。它让我们能够否定现实、反思自己,从而赋予世界新的意义。这种思想让人不再畏惧“空虚”,而学会在空白中构筑意义。
总结: 《存在与虚无》让我学会直面生活的荒诞。萨特告诉我们,自由并不带来幸福,但它让人真实。理解这本书,就是开始理解“活着”意味着什么。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
- 《西西弗的神话》—— 阿尔贝·加缪
- 《异乡人》—— 阿尔贝·加缪
- 《荒原狼》—— 赫尔曼·黑塞
- 《恶心》—— 让-保罗·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