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基本信息

| 书名 | 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 |
| 作者 |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
| 类别 | 哲学 / 女性主义 / 社会学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Gallimard(原版) |
| 出版时间 | 1949年(原版) |
| ISBN | 978-7-5327-4897-4(中文版) |
| 电子书格式 | ePub|mobi|txt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88–128元(视版本而定) |
《第二性》内容介绍
《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西蒙·波伏娃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以深刻的哲学与社会分析揭示了女性被塑造、被压抑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震撼世界的一句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探讨了“女性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她认为,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中,女性被定义为“他者”,她的存在总是依附于男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不是生物决定的,而是文化与历史构造的结果。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事实与神话》回顾了生物学、精神分析、历史与文学中对女性的定义与偏见;第二卷《现实的经验》则从女孩、恋人、妻子、母亲、劳动者等身份,描绘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被社会规训与自我觉醒。
波伏娃并非否认性别差异,而是强调个体自由的重要性。她呼吁女性摆脱“他者化”的命运,成为独立的、自为的存在。她认为,只有在经济与思想上获得自由,女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第二性》不仅是哲学论著,更是一部社会宣言。它改变了20世纪人们对性别、自由与人性的理解,让女性从“被凝视者”转向“自我定义者”。它至今仍是全球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石。
《第二性》目录
- 第一卷:事实与神话
- 第一章:命运
- 第二章:历史
- 第三章:神话
- 第二卷:现实的经验
- 第一章:童年
- 第二章:青春期
- 第三章:恋爱
- 第四章:婚姻与母性
- 第五章:社会与独立
- 第六章:老年与死亡
- 结语:走向自由的女性
金句20条
-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 “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逐渐成为女人的。”
- “自由是人的本质。”
- “压迫女性的根源在于她们被视为‘他者’。”
- “女人被定义为与男人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独立的主体。”
- “女性要想自由,必须拒绝成为客体。”
- “婚姻常常是被社会神化的枷锁。”
- “母性既是力量,也可能是囚笼。”
- “被动的接受不是女性的命运,而是社会的幻觉。”
- “当女人工作时,她的自由才开始。”
- “爱情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成立。”
- “成为人,不是屈从,而是创造。”
- “世界不是给予女人意义的地方,而是她必须赋予意义的舞台。”
- “自我意识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
- “所有的压迫都以习惯的名义出现。”
- “真正的平等,不是相似,而是自由选择的权利。”
- “当女人拒绝被定义,她才真正成为自己。”
- “女人的身体不是罪,而是自由的起点。”
- “社会希望女人永远停留在‘他者’的位置。”
- “自由不是恩赐,而是斗争的结果。”
适合人群
- 对女性主义、性别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 希望理解社会性别结构与文化压迫的人群
- 处于自我成长与身份探索阶段的女性
- 哲学、社会学、文学专业学生与研究者
- 希望拓宽思想、提升人文理解力的普通读者
西蒙·波伏娃介绍
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思想家,是20世纪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以敏锐的思考和自由的精神,成为存在主义哲学与女性解放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她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让-保罗·萨特相识后,共同发展出“存在主义”的思想体系。波伏娃并非萨特的附庸,她以女性的视角扩展了存在主义,将哲学与性别、社会现实结合,形成独立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第二性》让她声名大噪,成为现代女性解放的理论基石。她主张女性应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追求作为“人”的自由与创造,而非被规定为“妻子”或“母亲”。
除了哲学与社会批评,她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以女性心理与自由追求为主题,如《女宾》、《他人之血》都体现了她的思想魅力。她以文字为武器,揭露不公,鼓励女性觉醒。
波伏娃一生追求思想独立与个人尊严。她不仅启发了20世纪的女性主义运动,也影响了后世无数人在面对自由、爱情与身份时的思考。
作者其他作品
- 《女宾》
- 《他人之血》
- 《破碎的女人》
- 《人都是凡人》
- 《漫长的告别》
读书笔记
1. 初读《第二性》,我感到一种思想的震撼。 波伏娃用哲学的笔触揭示了性别问题的根源。她并不抱怨,而是用理性的方式指出:女性被“塑造”成依附者,是社会结构而非天性的结果。这种分析让人意识到“平等”需要从思想开始。
2. 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女性版解释。 女人并非天生柔弱或依赖,而是社会教育、文化叙事与制度安排共同作用的产物。这让我开始反思日常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性别分工。
3. 书中关于“母性”的讨论令人印象深刻。 波伏娃既承认母性的伟大,也指出它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社会通过“神圣化母亲”,限制女性的自由。这种批评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4. 对新读者而言,《第二性》不是一本轻松的书。 它厚重、理性、充满哲学术语,但也极具启发性。每读一章,都像剥开一层社会的伪装,让人直视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5. 我特别欣赏她在结语中的坚定态度。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自由不应等待赐予,而要主动争取。她对未来女性的期许——“女人与男人共同作为自由的个体生活在世界中”——让我深受触动。
总结: 《第二性》是一部思想的觉醒之书。它不仅属于女性,也属于所有希望理解自由、平等与人性的读者。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女性的奥秘》—— 贝蒂·弗里丹
-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 《性别麻烦》—— 朱迪斯·巴特勒
-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 《存在与虚无》—— 让-保罗·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