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基本信息
| 书名 | 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
| 作者 |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
| 类别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金融心理学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0年中文版(英文版2009年出版) |
| ISBN | 9787508619873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68.00(参考定价) |
《动物精神》内容介绍

《动物精神》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与乔治·阿克洛夫合作完成的一本划时代作品,书名来自凯恩斯的经典概念,意指驱动经济活动的“非理性人性冲动”。这本书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核心假设——经济并非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由情绪、信任、贪婪、恐惧与社会心理共同推动的系统。
席勒与阿克洛夫在书中指出,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市场是自我调节的,但现实世界却一次又一次被金融泡沫、信贷危机、消费恐慌所打破。他们提出“行为经济学”的框架,解释经济波动的真正根源:人类的情绪与心理偏差。换句话说,经济衰退并非仅因政策失误,而是人类信心的崩塌。
全书围绕五大核心“动物精神”展开:信心、公平观念、腐败与反社会行为、金钱错觉以及故事的力量。这些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市场决策、消费者信心与政府政策,是作者试图回答的关键问题。
书中引用了大量现实案例——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房地产泡沫,从股票暴涨暴跌到失业率飙升——席勒用心理学的镜头揭示了经济的真实脉动。他认为,人类的集体情绪比任何政策工具都更强大,经济体系的根本在于“信任的循环”。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经济学重新“回到人本”,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市场会失控、泡沫为何重复出现、以及如何在情绪驱动的世界中保持理性。它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洞察人性的现代经济寓言。
《动物精神》被誉为“理解21世纪经济心理的必读书”,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理性真的存在吗?
金句20条
- 经济不是理性的机器,而是情绪的集合体。
- 信心是经济增长最隐形的燃料。
- 当人们失去信任,市场再完美也会崩溃。
- 泡沫并非错误,而是人性的一部分。
- 故事比数据更能驱动经济。
- 理性无法抵抗集体的恐惧与贪婪。
- 动物精神是经济的灵魂。
- 信任一旦丧失,复苏就失去了根基。
- 市场情绪往往比政策更有力量。
- 每一次危机,都是心理学的实验。
- 货币只是媒介,信心才是价值。
- 经济衰退并非逻辑错误,而是情绪坍塌。
- 公平感是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
- 腐败是信任体系的癌症。
- 金钱错觉让人追逐幻影的财富。
- 集体心理比个人理性更强大。
- 故事造就繁荣,也能引发崩溃。
- 市场的波动,是情绪的地震图。
- 经济模型可以预测数据,却无法预测信念。
- 理解人性,才能理解经济。
适合人群
- 对经济波动、金融危机根源感兴趣的读者。
- 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学生与研究者。
- 投资者与金融从业者,希望理解“市场情绪”的力量。
- 希望提升经济决策理性思维的一般读者。
- 企业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群体心理与信任机制。
罗伯特·席勒介绍
罗伯特·J·席勒(Robert J. Shill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行为金融学奠基人之一,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以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心理预期著称,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同时任教于耶鲁大学经济系。
席勒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主张市场价格波动更多受心理因素影响。他提出的“席勒指数”(Case–Shiller Index)成为全球房地产价格研究的重要工具。
他是行为金融学的代表人物,与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人一起,让经济学更接近现实人性。他认为,经济学必须理解“故事”与“情绪”的力量,否则无法解释危机与繁荣的循环。
除了学术研究,席勒积极参与公共讨论,是美联储与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顾问。他的观点常常被视为经济泡沫的“预警灯”,多次准确预测市场风险。
席勒的思想核心是:“经济并非数据,而是信任、叙事与情绪的结合体。”他的研究让人类重新认识了“理性市场”的神话。
作者其他作品
- 《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 《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
- 《测量泡沫》(Measuring Bubbles)
- 《市场波动》(Market Volatility)
- 《宏观市场的心理结构》(The Subprime Solution)
《动物精神》目录
- 序章:为什么经济学需要心理学
- 第一章 信心:经济增长的隐形力量
- 第二章 公平感与行为动机
- 第三章 腐败与信任的坍塌
- 第四章 金钱错觉与消费心理
- 第五章 故事的力量:叙事如何塑造经济
- 第六章 政策与心理的互动
- 第七章 如何恢复信心与信任
- 结语:让经济学重新拥有人性
读书笔记
读《动物精神》时,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学不再只是图表和曲线,而是关于人性的科学。书中让我意识到,市场的崩盘往往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信心的崩塌。就像2008年危机,投资者集体恐慌才是最致命的病毒。
席勒让我理解了“信心”这个抽象概念的经济意义。当信心存在时,人们会投资、消费、冒险;一旦信心破碎,再多的政策刺激也无济于事。经济繁荣其实是心理繁荣的映射。
书中“故事的力量”让我印象深刻。原来经济繁荣背后,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叙事,比如“房地产永远涨”“科技改变一切”。这些故事让人群行动一致,制造了泡沫,也埋下了危机。
作为新手读者,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他没有使用晦涩的模型,而是用真实案例解释抽象概念,这让我对经济运行的心理逻辑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动物精神》不仅让我重新认识经济学,更让我理解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它告诉我:理性并非经济的常态,情绪才是推动世界的底层力量。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想理解“为什么经济总会失控”的人,因为它揭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经济的核心,其实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