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基本信息
| 书名 | 复活 |
| 作者 | 列夫·托尔斯泰 |
| 类别 | 长篇小说/社会现实主义/世界文学经典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社(2009 年版) |
| 出版时间 | 2009-9-1(该版本) |
| ISBN | 978-7546308364 |
| 电子书格式 | PDF | ePub | mobi | 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 RMB 35-45(视版本而定) |
《复活》内容介绍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重要长篇作品,首次发表于 1899 年,被视为其“社会批判小说”中的代表之一。故事主要围绕贵族青年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内赫柳多夫(Nekhlyudov)与妓女卡佳·米哈伊洛芙娜·马斯洛娃(Maslova)之间的因果纠葛展开:十年前,内赫柳多夫在亲戚家中曾对马斯洛娃造成伤害,而多年后他作为陪审员遇见她,此时她被错误判处前往西伯利亚劳役。
小说通过这一案件揭露了沙俄社会的司法腐败、等级制度、教会虚伪、监狱制度的非人性化,托尔斯泰以细腻笔触描绘监狱中、劳改队中最底层人的悲苦生活。阅读时,读者既看到一个人从尊贵阶层走向良知觉醒的历程,也看到被制度与命运碾压的人性伤痕。
内赫柳多夫的“救赎”旅程,不仅仅是对马斯洛娃的弥补,更是对自己贵族身份、良知缺失、社会角色的反省。他放弃财产,决定追随马斯洛娃去劳改营,体验和见证底层人的苦难。他的“复活”并非宗教意义上的奇迹,而是心灵的重生、责任的觉醒。
与此同时,马斯洛娃并非等待拯救的天使,她是一个复杂的人:她有倔强、有自尊、有悔恨,也有被环境压迫后不得不妥协的一面。托尔斯泰让她成为“被命运推着走”的人,也让她在困境中展现出人性的尊严。
小说结构宏大,视野从贵族庄园、莫斯科法庭一直延伸至西伯利亚劳改营,展现出19世纪末俄国从上层社会到最底层的全景式图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痛斥法庭审判如同讹诈、教会如同附庸权力、贵族如同寄生者,让读者直面“善良”“救赎”“责任”这些沉重主题。
总而言之,《复活》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场关于人性、社会与时代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当一个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真正的“复活”便可能发生。
金句20条
-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被社会伤害,就无法完全体会救赎的重量。”(意译)
- “当你的良知失语时,制度便用沉默代替惩罚。”(意译)
- “监狱不仅囚禁身体,更囚禁未被审视的灵魂。”(意译)
- “贵族的尊贵不是血统,而是是否愿意让自己下到地面。”(意译)
- “被判处的是肉体的时间,更漫长的是心灵的枷锁。”(意译)
- “救赎不是一瞬的悔悟,而是一生的行动。”(意译)
- “法律若只维护强者,正义便悄然变成了暴力。”(意译)
- “人若被遗忘,就是一种缓慢的死亡。”(意译)
- “真正的改变,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意译)
- “每一次回望过去,都是一次向前的勇敢。”(意译)
- “制度的墙垣只有靠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才能拆除。”(意译)
- “当一个人经历坎坷,而不愿张扬,即是最沉默的伟大。”(意译)
- “罪与惩罚不在于他人的判决,而在于自己的不安。”(意译)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不是身体的远近,而是心灵的疏离。”(意译)
- “被社会标签化的人,更急切地想被当作人看待。”(意译)
- “在最黑暗的牢房里,也许能听见最清晰的心跳。”(意译)
- “选择走下去,不是勇气,而是将勇气化为行动。”(意译)
- “救赎从不是他人的礼物,而是自己的承担。”(意译)
- “当一切面具脱落,剩下的就是你真实的自己。”(意译)
- “每一个社会的失败,都隐藏在我们不愿看见的人身上。”(意译)
适合人群
- 对世界文学经典、俄国现实主义作品感兴趣的读者。
- 关注社会公正、法律制度、监狱体系、底层人生的读者群体。
- 正处在人生反思期、希望重新审视自我、寻找“复活”“救赎”意义的成人读者。
- 从事社会工作、法学教育、监狱改革、公益事业等领域,希望从文学视角理解制度与人性的读者。
- 写作者或学生希望研究人物转型、结构叙事、道德困境与社会批判文本的群体。
列夫·托尔斯泰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家庭。他青年时曾经历士兵生涯、社交生活、贵族庄园,在矛盾的生活中积累丰富经验,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与视角。
托尔斯泰的创作具有两个显著阶段:早期集中于人物成长、乡村生活、道德觉醒;中后期转向庞大社会结构、道德困境、信仰反省。他既是小说家,也是思想家,反思贵族身份、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并在作品中实现文学与哲学的融合。
他在晚年提出“托尔斯泰主义”理念,主张简朴生活、非暴力、教育改革。他不仅写小说,也写道德、宗教、社会批判方面的文章,其影响超越文学,波及教育、社会运动、伦理思想。
在中文译介中,托尔斯泰被视为“人性精描”的大师。他在作品中常用细节刻画人物内心,用社会广角展现时代冲突。他的小说教会读者:伟大作品不仅在于事件多么跌宕,而在于人物多么真实、时代多么活生。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作家敢于在作品中直面阶层不平、直面良知缺失、直面自由与责任的拉扯,他不仅在讲一个故事,更在探问生命本质、社会结构与人的可能性。
作者其他作品
《复活》目录
(中文译本因版本不同章节命名略有差异,以下为结构性参考)
- 第一部分:青年内赫柳多夫在贵族庄园与马斯洛娃相识,种下因果。
- 第二部分:多年后内赫柳多夫作为陪审员审理马斯洛娃案件,他震惊于社会制度的冷酷。
- 第三部分:他决定弥补、决定追随,放弃一切去支持马斯洛娃的救赎旅程。
- 第四部分:马斯洛娃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役营,内赫柳多夫一路同行,见证苦难与希望。
- 第五部分:在劳役营中,内赫柳多夫碰触底层人的生活,开始真正理解“责任”“良知”“人性”。
- 第六部分:内赫柳多夫与马斯洛娃的关系演变,他的救赎并不是拯救她,而是救赎自己。
- 第七部分:小说结尾——制度、信仰、社会、个体齐聚思考,“复活”成为内在的行动而非形式。
读书笔记
1. 被“贵族身份”束缚的觉醒。 读到内赫柳多夫开始反思自己的出身、自己的伤害时,我作为初读者也突然意识:许多时候我们所处的优势,比我们想象中更像一种枷锁。懂得“放下”“承担”,才能真正走到下一步。
2. 马斯洛娃的命运让我质问“被谁定义为罪人”。 她从被 seduced(诱惑)到被审判,再到劳役营,读来令人痛心。制度把她贴上“罪人”“妓女”“劳役犯”的标签,但托尔斯泰让她成为“人”——有梦想、有悔恨、有尊严。这令我反思:在现实中,我们是否给他人贴了标签,而自己却欠一声问候。
3. 救赎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内赫柳多夫以为救赎就是“给马斯洛娃弥补”或“为她出力”,其实他最终拯救的是自己。他跌进监狱看见苦难、走进劳役营看见生命、放弃庄园看见自己。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救赎在于“愿意改变”和“付诸行动”,而不是一次善举。
4. 结构与视角的力量。 小说从庄园社交、法庭审判一路延伸到西伯利亚劳改营,场景跨度巨大,却形成一盘整体。作为初读者,我被那种“从上到下”社会透视震撼。它提醒我:故事不仅在个人,更在体系;我们每一个微小选择,都可能连接更广阔的社会链条。
5. 阅读建议与心得。 对新手而言:建议先以“人物—选择—后果”的框架读这本书。每次看到内赫柳多夫或马斯洛娃做出选择,就停下来思考:他/她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如果我是他,会怎样?再回到文本,你会发现细节中的反复和结构中镜像。
6. 反思与行动。 读完我留了一个小练习:写一段“如果我是内赫柳多夫”的第一人称叙述,哪怕只有300字。这种代入让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作品不只是读,更是触发你去“问自己”。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 《包法利夫人》—— 古斯塔夫·福楼拜
- 《红与黑》—— 司汤达
-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