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基本信息
| 书名 | 浮士德(Faust) |
| 作者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 类别 | 世界文学 / 哲学戏剧 / 思想文学经典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9年1月 |
| ISBN | 9787020073566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68.00 |
《浮士德》内容介绍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这部作品耗费了歌德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他思想、人生与哲学的结晶。全书以“人类追求真理与灵魂救赎”为核心,通过浮士德博士与魔鬼梅菲斯特签订契约的故事,探讨了知识、欲望、信仰与救赎的永恒主题。
作品分为上下两部。上部讲述浮士德为了追求无限的知识与享乐,与魔鬼达成契约,换取短暂的满足,却最终陷入良知与欲望的挣扎。下部则延伸至更宏大的精神层面,浮士德经历爱欲、权力、理想的幻灭,最终在自我反思中实现灵魂的升华。整个故事如同一场人类文明的思想史诗,展现了理性与感性、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永恒冲突。
《浮士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的哲学寓言。歌德通过诗性语言与象征手法,将科学、宗教、爱情、政治等复杂议题融为一体,使作品超越了时代与国界,成为全人类的思想遗产。
书中的浮士德,是一个不断探索、永不满足的象征。他既是学者、诗人,也是凡人——代表着每一个渴望突破局限、追求意义的灵魂。而梅菲斯特,则是人性黑暗面的化身,象征诱惑、怀疑与破坏。两者的对话,实际上是人类与自身矛盾的对抗。
阅读《浮士德》,就像进入一面镜子,看见人类的欲望与救赎交织。歌德以诗的形式揭示哲理,以悲剧的形式传递希望。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写:“人虽易犯错,但追求真理的灵魂,终将被宽恕。”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史的巅峰,更是一部探讨“人为何存在”的永恒之书。无论时代如何更替,浮士德的精神始终在提醒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力量,不是知识,而是永不停止追求的勇气。
金句20条
- 凡是存在的,都是值得毁灭的。
- 人必须不断奋斗,才能保持善良。
- 知识使人伟大,也使人痛苦。
- 我心中燃烧的,不是光明,而是渴望。
- 行动,是思想的最高形式。
-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追求。
- 人类最大的悲哀,是知道太多却改变太少。
- 魔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空虚。
- 没有奋斗的生活,是堕落的温床。
- 只有在黑暗中,灵魂才能看清光。
- 世界从来不缺美,只缺发现美的眼睛。
- 每一个追求真理的人,都是孤独的流浪者。
- 爱能拯救,也能毁灭。
-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心灵的自觉。
- 欲望是人类的动力,也是毁灭的根源。
- 人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渴望天堂,又迷恋地狱。
- 谁若不停地努力,谁就能得救。
- 幸福永远不是结果,而是追寻的过程。
- 真理在黑暗中闪耀,而愚昧在光明中沉睡。
- 伟大的人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敢于面对恐惧。
适合人群
- 文学爱好者与世界名著阅读者。
- 哲学、宗教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
- 对人性、信仰与欲望感兴趣的读者。
- 希望提升思想深度、探索人生意义的人。
- 大学生与文艺青年,寻求思想启发的读者。
约翰·歌德介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与科学家之一。他不仅是《浮士德》的作者,更是“德国古典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象征。
歌德一生涉猎广泛,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美学、政治无不精通。他的创作风格兼具理性与激情,融合诗意与哲思,被誉为“德语的莎士比亚”。他的思想强调“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理性与感性并重,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
青年时期的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举成名,引发全欧洲的“维特热”,奠定了他浪漫主义先驱的地位。晚年则以《浮士德》完成对人类精神的终极探索,成为德国文学与世界文化的丰碑。
作为政治家与学者,歌德还曾在魏玛公国担任重要职务。他不仅影响了文学,也影响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思想史。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人类精神成长的必读经典。
歌德一生的创作,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他用文字告诉后人: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现实,而是面对现实后的自我超越。
作者其他作品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 《诗与真》
- 《漫游者之夜歌》
- 《意大利游记》
《浮士德》目录
- 序幕:在天上
- 第一部: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
- 玛格丽特篇:爱情与罪孽
- 女巫厨房与诱惑
- 浮士德的觉醒与悔恨
- 第二部:帝国梦境与救赎
- 古典世界的召唤
- 浮士德的权力幻梦
- 浮士德的晚年与顿悟
- 结尾:灵魂的升华与救赎
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浮士德》,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作为新手读者,我原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魔鬼交易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是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探索。歌德用诗的语言,把理性与欲望、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交织成一场人类灵魂的对话。
浮士德让我看到一个不断追求的灵魂。他拥有无尽的知识,却陷入无尽的空虚。那种“知道一切却仍感到不足”的孤独,其实也是现代人的写照。我们追求财富、成功与享乐,却在深夜里感到空洞。浮士德的痛苦,其实是人类共同的痛苦。
而梅菲斯特这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邪恶,而是讽刺与理性的象征。他嘲笑人类的虚伪,却也成就了人类的成长。没有诱惑,就没有自我觉醒——这可能正是歌德想表达的矛盾真理。
读到结尾,浮士德在悔悟中得到救赎,我感到一种深沉的感动。人终究无法完美,但“不断追求”的精神让人类超越了局限。正如书中所说:“谁若不停地努力,谁就能得救。”这是对人类最温柔的理解。
对我而言,《浮士德》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的挣扎。它提醒我们:知识不是目的,欲望不是终点,唯有真诚地追寻内心,才能找到光。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敬畏人性、尊重生命,也让我相信:在人生的黑夜里,思考与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光。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少年维特之烦恼》——约翰·歌德
- 《浮士德博士》——托马斯·曼
- 《神曲》——但丁·阿利吉耶里
- 《失乐园》——约翰·弥尔顿
- 《存在与虚无》——让-保罗·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