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基本信息
| 书名 |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
| 作者 |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
| 类别 | 讽刺小说 / 政治寓言 / 英国文学经典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5年6月 |
| ISBN | 9787544753764 |
| 电子书格式 | PDF | ePub | mobi | docx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人民币38-48元(视版本而定) |
《格列佛游记》内容介绍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乔纳森·斯威夫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表面上是一部奇幻冒险小说,实则通过主角格列佛的四次航海经历,对当时的英国社会、政治体制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反思。
小说分为四部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与慧骃国。格列佛在小人国见到权力的荒谬与人类的渺小;在巨人国体会到自身的卑微与无知;在飞岛国感受到科技与理性脱离现实的荒唐;而在慧骃国,他见证了理性与兽性的对立,最后彻底绝望于人类的虚伪与贪婪。
斯威夫特通过奇幻的想象揭示了社会的荒诞。他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人类文明的“变形镜像”。书中的每一个场景看似离奇,却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丑陋与矛盾。从宫廷的虚伪到政治的腐败,从科学的傲慢到人性的堕落,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冷峻的真相。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格列佛从一名理性的探险者变为失望的人类批判者,他的心路转变象征着人类在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撕裂。斯威夫特用一个“航海故事”,揭示了文明社会中人性深处的野蛮。
《格列佛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儿童冒险故事,又是成人讽刺寓言。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幻想的魅力,也能感受到思想的锋芒。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自诩文明,却常常被欲望与权力所支配。
两百多年过去,这部作品依旧鲜活、犀利。它让我们在幻想的旅程中反思自己:我们真的是“理性的生物”吗?
金句20条
- “人类的骄傲,是万恶之源。”
- “我看见的不是世界的荒诞,而是人心的可笑。”
- “最危险的疯狂,是把愚蠢当作智慧。”
- “在巨人面前,我渺小;在小人面前,我庞大;但在理性面前,我无比脆弱。”
- “人类不是因为理性而伟大,而是因为能自省而可贵。”
- “文明的外表,常掩盖野蛮的灵魂。”
- “愚昧的人最喜欢谈智慧,虚伪的人最爱讲道德。”
- “在权力的游戏中,最无辜的永远是民众。”
- “人类从不缺少理想,缺少的是诚实。”
- “自称为理性动物的生物,却在愚昧中沉睡。”
-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远行,而在于思考。”
- “权力让人疯狂,理智让人孤独。”
- “人类追求荣耀,却在欲望中自毁。”
- “世上最荒唐的事,是聪明人做愚蠢的决定。”
- “当一个国家的谎言变成真理,真理就成了叛逆。”
- “人类的道德观,常被利益轻易改变。”
-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
- “理性若无良知,只会制造新的灾难。”
- “人类最大的悲哀,是学不会谦卑。”
- “每一次远航,都是一次对灵魂的审判。”
适合人群
- 喜爱讽刺文学与政治寓言的读者。
- 对人性、社会与文明主题有兴趣的文学爱好者。
- 想通过经典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视角的读者。
- 希望了解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的学者或学生。
- 喜欢寓言、奇幻与现实融合叙事风格的人。
乔纳森·斯威夫特介绍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最伟大的讽刺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散文家、政治评论家与社会思想家。他以犀利的语言、冷峻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了人类社会的虚伪与荒谬,被誉为“讽刺文学的鼻祖”。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后成为牧师,但他对社会不公与政治腐败的愤怒让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用笔作为武器,讽刺权贵、揭露伪善,为社会底层发声。
《格列佛游记》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被誉为“政治寓言的巅峰”。他以旅行故事的形式,将政治讽刺与哲学思考完美结合。通过奇幻的场景,斯威夫特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与权力的荒唐,让人又笑又思。
他的语言风格简洁犀利、幽默讽刺,作品常常在看似轻松的叙述中传递深刻的道德与政治批判。他擅长用极端的情境反映现实,用夸张的故事揭示人类的愚昧。
斯威夫特的一生是愤怒而孤独的。他痛恨虚伪,崇尚真理,拒绝迎合权贵。他曾说:“讽刺是悲伤者的笑声。”他的文字既锋利又温情,既是批判,也是呼唤。
他用《格列佛游记》告诉后人:真正的文学,不是安抚世界,而是唤醒世界。
作者其他作品
- 《一个小小的建议》
- 《书战》
- 《桶的故事》
- 《论政治谎言》
- 《讽刺诗选》
《格列佛游记》目录
- 第一部:小人国历险——权力的荒诞
- 第二部:巨人国见闻——人性的渺小
- 第三部:飞岛国奇遇——理性的狂想
- 第四部:慧骃国之旅——文明的反思
- 尾声:归来的格列佛——理性与孤独
读书笔记
1. 这不仅是冒险故事,更是人类的镜像。 初读《格列佛游记》时,我被那些奇幻的国度吸引: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每个世界都荒诞却真实。随着阅读深入,我才发现,这些国度其实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斯威夫特借幻想揭露现实,让人笑着读,却越笑越心酸。
2. 小人国的讽刺,是政治的隐喻。 那些身高几寸的人,却拥有与现实权贵一样的贪婪与虚伪。为了争权夺利,他们不惜发动战争。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问题从来不是“大小”,而是欲望。斯威夫特用最小的国度,写出了最大的荒唐。
3. 巨人国让我看到“自我”的卑微。 当格列佛成为别人眼中的“小玩偶”,他才真正感受到人类的渺小。那一刻,我明白了斯威夫特想表达的:在更高的视角下,人类的所谓荣耀不过是微尘。
4. 慧骃国的结尾,让人震撼。 慧骃象征理性,而野胡象征人类的兽性。格列佛最终选择与人类保持距离,这种绝望的孤独,是他对文明的控诉。对于新手读者而言,这一部分或许难懂,但它揭示了最深的真相——人类文明其实是披着理性外衣的野蛮。
5. 从娱乐到思考的转变。 读完后我发现,《格列佛游记》远不是儿童冒险故事。它是讽刺、是哲学、是镜子。它让我反思:科技是否让人更智慧?社会是否真的进步?我们是否也像格列佛一样,在文明的幻象中迷失?
6. 我的感悟。 《格列佛游记》让我懂得,伟大的文学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揭露现实。斯威夫特用冷峻的幽默告诉我们:笑,并不是轻松的表情,而是反思的起点。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坎特伯雷故事集》—— 杰弗里·乔叟
-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 《堂吉诃德》——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 《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
- 《动物农场》—— 乔治·奥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