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基本信息
| 书名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
| 作者 | 保罗·海恩(Paul Heyne) |
| 类别 | 经济学 / 思维方法 / 社会科学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4年中文版(英文版首次出版于1973年) |
| ISBN | 9787301245435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88.00(参考定价)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内容介绍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经济学入门经典,被誉为“用常识讲经济学”的代表作。作者保罗·海恩以独特的平实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原理转化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让读者在日常现象中理解经济规律。
全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学是一种看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门枯燥的理论科学。海恩认为,经济学的根本是理解“选择”——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中,如何做出取舍,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书中通过分析价格、激励、机会成本、产权、市场机制等关键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决策的本质。例如,为什么房租管制反而让租房更难?为什么“免费午餐”永远不存在?为什么价格是最有效的信息系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经济学的逻辑之中。
海恩摒弃了学术化的繁复论述,他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具备“经济学思维”,用理性取代情绪,用逻辑取代口号。无论你是否从事经济相关行业,这种思维方式都能让你在判断社会政策、分析市场现象时更加清醒。
这本书不仅是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起点,更是帮助成年人重新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一本思维指南。阅读它的过程,像是在重新学习“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学习经济学”。
正如作者所说:“经济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改变提问的方式。”
金句20条
- 经济学不是关于金钱的学问,而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本无处不在。
- 价格不是数字,而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 资源的稀缺使得每一个决策都有代价。
- 市场的奇迹在于,它让个人追求自利,却能造福他人。
- 政策失败的根源,不是恶意,而是无知。
- 人类社会的问题,往往源于激励被扭曲。
- 当价格被压制时,短缺不可避免。
- 自由的经济系统,并不意味着无秩序。
- 经济规律不会因为情绪或政治口号而改变。
- 政府无法创造财富,它只能分配已有的财富。
- 税收的负担,从来不会只落在“富人”身上。
- 市场并不完美,但它比任何替代方案都更有效。
- 机会成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真相。
- 理性的人并非没有情感,而是能平衡情感与利益。
- 资源有限的世界里,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
- 真正的公平不是结果一致,而是机会平等。
- 理解经济学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现实。
- 在经济世界中,激励比理想更具力量。
- 学习经济学,就是学习看透现象的能力。
适合人群
- 对经济学零基础、但渴望建立理性思维框架的读者。
- 希望理解社会政策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公务员或政策研究者。
- 企业管理者与创业者,帮助决策更科学。
- 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
- 希望培养经济思维、改善决策质量的普通职场人士。
保罗·海恩介绍
保罗·海恩(Paul Heyne,1931–2000)是美国著名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被誉为“用故事讲经济学的天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原理、伦理学与社会制度的交叉领域。
海恩以教学语言通俗著称,他坚信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数学模型的游戏”。他提倡通过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和选择逻辑,从而培养经济直觉。
他的代表作《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全球经济学入门教材,被无数学者与企业家推荐为“经济启蒙读物”。
海恩的思想深受亚当·斯密与哈耶克影响,但他更注重让经济学回归常识。他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强调市场中自发秩序的力量。
他不仅是经济学家,更是教育者和思想启蒙者。海恩的作品帮助一代又一代人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看待生活与社会的运行逻辑。
作者其他作品
- 《市场经济的伦理学》(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Ethics and Economics)
- 《经济与社会秩序》
- 《价格、激励与人类行为》
- 《经济学与公共选择》
- 《理解市场的力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目录
- 序言:用经济学的眼睛看世界
- 第一章 稀缺与选择
- 第二章 成本与机会成本
- 第三章 激励与人类行为
- 第四章 价格机制与市场协调
- 第五章 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
- 第六章 财产权与资源配置
- 第七章 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
- 第八章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 第九章 通货膨胀、货币与宏观政策
- 第十章 经济思维的价值与局限
读书笔记
初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晰。过去我总以为经济学只是数字和公式,但保罗·海恩让我明白,它其实是关于“如何思考”的学问。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房租上限、最低工资、政府补贴——让我看清了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以前我只看“能赚多少钱”,现在我开始考虑“放弃了什么”。经济学让我意识到,每个决定都是一种权衡,而做决策的质量,取决于你能否看到看不见的成本。
另一个让我启发很大的观点是“激励决定行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并不是道德缺陷,而是激励被扭曲。比如,政府补贴房租看似善意,实则减少了房东提供房屋的意愿,最终反而让穷人更难租到房子。
海恩的写作风格很“人性化”。他不说大道理,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让你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让人觉得经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思考现实世界的必修课。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经济思维”:在面对问题时,不问“我希望怎样”,而是问“这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成熟思维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