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基本信息
| 书名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 作者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 类别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政策研究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出版时间 | 2019年5月 |
| ISBN | 9787100162179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TXT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98.0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介绍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代表作,于1936年出版。这本书不仅彻底颠覆了当时主导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也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以其独创的视角,解释了失业、利率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为20世纪经济政策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框架。
凯恩斯认为,市场并非总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古典学派主张“市场自我调节”的理论在现实中往往失效,因为人类行为受心理预期与不确定性影响。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根源,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以恢复就业与经济活力。
书中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概念,如“消费倾向”“投资乘数”“流动性偏好理论”等。这些理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揭示了收入、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凯恩斯首次系统地将心理因素与经济行为结合,使经济学从“静态理性”走向“动态现实”。
与古典学派追求市场自发平衡不同,凯恩斯强调政府的干预与政策导向。他认为,政府支出能够弥补市场的不足,创造就业,刺激投资,从而打破“经济停滞的恶性循环”。这为后来的“凯恩斯主义”提供了理论根基,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深远。
《通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种思想革命。凯恩斯挑战了“市场万能”的信仰,提出“政府应在危机中担当积极角色”的理念,为社会经济学注入了人文关怀。它提醒人们,经济不仅仅是金钱与数字的运算,更关乎就业、幸福与社会稳定。
至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仍是理解现代经济政策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读物。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世界各国的应对思路都在延续着凯恩斯的智慧。
金句20条
- 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 市场不会自我纠正,它需要智慧与政策的引导。
- 政府支出不是浪费,而是经济复苏的火种。
- 有效需求的不足,才是经济萧条的根源。
- 信心,是经济运行中最脆弱的资产。
- 投资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预期。
- 储蓄过多,未必是美德,可能导致经济停滞。
- 资本主义的问题,不在于创造财富,而在于如何分配。
- 货币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 没有就业的增长,不是真正的繁荣。
- 经济学家应像医生一样,为社会开方子。
- 政策的目的是让人有工作,而不是让数字好看。
- 真正的危机不是资金短缺,而是信心崩塌。
- 理性人未必理性,因为人有情绪。
- 国家的财富不只是金钱,还有就业和幸福。
- 投资的本质是冒险与信任的结合。
- 自由市场并不总是自由的。
- 经济学应该服务于人民,而非权力。
- 在恐慌中节俭,是最大的浪费。
- 没有政策干预的市场,就像没有舵的船。
适合人群
- 经济学、金融学、公共政策专业学生与研究者。
- 政府官员、宏观经济分析师、政策制定者。
- 投资人、金融从业者,希望理解宏观趋势的人。
- 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希望深入理解经济危机、就业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学习者。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介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他以独立思考与现实主义著称,其理论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经济政策与学术研究。
凯恩斯出生于英国剑桥的学术家庭,早年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与哲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参与《凡尔赛条约》的谈判,这段经历使他对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与危机有了深刻体悟。
凯恩斯在1920年代对古典经济学提出质疑,认为“市场并非万能”。他主张政府应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平衡总需求与就业,从而避免经济萧条的长期化。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核心理念。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学术,也影响政治。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的诞生,都深受凯恩斯理念的启发。他倡导国际合作与负责任的财政政策,强调经济与社会福利的平衡。
凯恩斯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他认为经济的目的不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而是实现人类幸福与社会进步。他的理论让经济学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了一门关乎人心与希望的学问。
作者其他作品
- 《和平的经济后果》
- 《货币改革论》
- 《货币论》
- 《财政与就业政策讲义》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目录
- 第一篇 导论:经济学的新视角
- 第二篇 有效需求与就业理论
- 第三篇 消费倾向与投资乘数
- 第四篇 利率与流动性偏好
- 第五篇 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
- 第六篇 政府干预与财政政策
- 第七篇 长期与短期的经济均衡
- 附录 凯恩斯主义的历史意义
读书笔记
初次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我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力量。凯恩斯并不是在讲枯燥的经济公式,而是在讲“人”的行为。作为新手读者,我被他对“心理预期”的洞察深深吸引——原来经济的波动,并不仅仅源自生产或贸易,而更多来自人心的变化。
书中“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让我印象深刻。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核心是消费与投资的不足,而不是生产力下降。这让我重新理解了“经济衰退”的本质——并非财富消失,而是信心冻结。
他强调政府的作用,这对我冲击很大。在以往的认知中,市场是自我调节的,但凯恩斯指出,危机时政府必须成为“最后的买家”,用公共支出重启经济。这一观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再次被印证,显示了他的远见。
最令我感动的是,凯恩斯并没有将经济看作冷冰冰的机器,而是看作一个充满情感与不确定性的系统。他关心的是“人有工作、社会有希望”,这种人文视角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抽象,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虽然理论深奥,但只要抓住“有效需求”“投资预期”和“政府干预”三大核心思想,就能理解凯恩斯想传达的精神:经济政策不是为资本服务,而是为人类幸福服务。
读完《通论》,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经济的心脏是信心”。当信心消失,市场即死;当信心恢复,财富就重新流动。凯恩斯用一部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繁荣与危机背后的心理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