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基本信息

| 书名 | 你一生的故事 |
| 作者 | 特德·姜(Ted Chiang) |
| 类别 | 科幻 · 短篇小说集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9年12月 |
| ISBN | 9787544779364 |
| 电子书格式 | ePub|mobi|txt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42.00元(以实际定价为准) |
《你一生的故事》内容介绍
《你一生的故事》是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代表短篇小说集,收录《你一生的故事》《巴比伦塔》《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除以零》等多篇知名作品。与许多以宏大宇宙、激烈战争为主的科幻不同,这本书更偏向“思想实验型”科幻,通过精巧的设定、严谨的逻辑,把读者一步步引向关于时间、命运、语言、信仰与人性的深层提问。它读起来既像故事,又像一场脑内的哲学实验。
同名篇《你一生的故事》围绕一位语言学家与外星种族“七肢桶”的接触展开。随着她逐渐理解对方的语言,她对时间的感知也悄然发生变化:过去、现在和未来仿佛同时存在,人生不再是一条只能前进的直线,而是完整铺展的图像。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即便她“看见了结局”,依然选择迈入那注定会有失去的命运。硬核的语言学设定与细腻的母女情感交织,使这篇小说既理性又感性。
书中的其他作品也各有亮点。《巴比伦塔》用古老神话的外壳讲述一个人类试图直抵天空、却在工程细节和神意之间摇摆的故事;《除以零》借一位数学家对“数学根基被推翻”的震惊,折射出理性信仰崩塌时的存在危机;《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大胆设想:如果天使显现和天堂地狱都是可以“看见”的客观事实,信仰和爱还有没有纯粹性?这些故事一再证明:特德·姜更关心“人如何在规则里生活”,而不是只炫耀规则本身。
整本书的文风克制而冷静,没有太多华丽辞藻,也几乎没有“爽感式”的情节推进。相反,它像是一个逻辑严密、却又温柔耐心的讲解者,慢慢给你搭设好前提条件,然后邀请你自己得出结论。许多读者在阅读时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下可能只是“看个故事”,但合上书本以后,某些设定和问题还会在脑中盘旋很久,甚至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一些方式。
从题材上看,本书涉及语言学、数学、物理学、信息论、宗教神学等多个领域,但作者尽量通过情节、场景和人物对话把抽象概念“人性化”,即便是科幻新手,也可以在故事中逐渐明白设定的要害。你不一定能弄清所有科学细节,但一定能感受到那些极具力量的问题:如果你预知一切,还会不会选择去爱?如果世界的规则可以被证明是“残缺的”,你的信念还成立吗?
可以说,《你一生的故事》是一部“篇幅不长,但后劲极大”的作品集。它不像长篇系列那样依靠剧情推动你不断翻页,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构造的思想陷阱,让你在阅读中频频停顿、思考、怀疑、再前进。读完之后,你也许记不清所有人物的细节,却很难忘记书里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会在你自己的“一生的故事”里反复出现。
《你一生的故事》目录
- 巴比伦塔
- 你一生的故事
- 领悟
- 除以零
- 七十二个字母
- 人类科学之演变
-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 赏心悦目
- 后记 / 译后记(以实际版本为准)
金句20条
以下为结合书中主题与风格创作的“理解版金句”,用于概括作品思想,而非书中原文逐字摘录:
- 当你把一生看成完整的图像,而不是一条线,你就会同时看到爱与失去。
- 语言不仅描述世界,也在悄悄塑造你理解世界的方式。
- 我们以为在向未来前进,有时不过是在一条早已写好的轨迹上完成自己的角色。
- 知道结局并不会让过程变得无意义,只会让每一步更加清醒。
- 科学是我们向未知伸出的手,而信仰则是我们在黑暗中仍愿意握住的那一只手。
- 当理性崩塌时,人真正害怕的不是错误,而是再也找不到可以依托的秩序。
- 如果命运是一道方程,那么人的意志就是那组看似微小却改变曲线的参数。
- 有些选择从来不是“对”或“错”,而是你愿不愿意承担它的结果。
- 外星文明最难理解的,可能不是科技,而是它们看待时间与存在的方式。
- 当你学会一种全新的语言,也在学习一种全新的思考结构。
- 天堂和地狱若变成可以观测的事实,信仰就不再只是安慰,而是一道必须回答的选择题。
- 数学证明可以推翻一个体系,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也可以推翻你多年的信念。
- 命运感并不来自外力,而来自我们回头看时,对因果的重新排列。
- 有时我们追求的不是真相本身,而是一个足以让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解释。
- 真正的恐惧,是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却无法确定任何一个方向是安全的。
- 科幻故事中最遥远的从来不是星际距离,而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误解。
- 当你理解“为什么仍然去爱”,你就理解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交织的那部分奥秘。
- 世界的规则或许冷酷,但我们在其中做出的每一次温柔,都是对冷酷的反击。
- 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只是短暂涟漪,但涟漪本身就是意义。
- 你无法重写过去,却可以用新的理解去阅读它,这也是一种时间旅行。
适合人群
- 对科幻感兴趣,但希望阅读的不只是“太空战争”,而是更有思考深度的读者。
- 喜欢在故事中思考哲学、语言学、数学、宗教等抽象问题的读者。
- 正在经历人生选择、对“命运”和“自由意志”充满困惑的人。
- 习惯理性思考,又不排斥情感冲击,希望通过小说同时获得“脑”和“心”双重刺激的读者。
- 科幻新手,想通过短篇作品感受“思想实验型科幻”魅力的人。
特德·姜介绍
特德·姜(Ted Chiang)是生于美国的华裔科幻作家,以极少但极精的作品著称。他出生于1960年代,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计算机和理工科背景教育,因此对科学和逻辑有非常扎实的理解。这种理性底子,成为他日后写作风格的重要基石: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经过反复推演的思想实验。
与许多高产作家不同,特德·姜的作品数量非常少,但几乎篇篇获奖。他不追求“写很多”,而是坚持“写到足够好才发表”。因此,他常被科幻迷戏称为“年更甚至几年一更”的作家,却依然拥有极高声望。读他的作品,往往很难找到冗余情节,每一段文字都在为主题服务。
特德·姜的写作关注点,并不限于某一种学科领域。他会从语言学、数学、物理学、信息论、宗教学等多个角度切入,提出一个看似冷冰冰的设定,再把这个设定放进非常具有人情味的故事中。例如,用外星语言讨论时间与亲情,用数学危机折射人生信念,用天堂地狱的“可观测性”撬动人类对信仰的理解。
与传统“冒险式”科幻相比,他的故事几乎没有太多热血场面,却处处充满理性的冷光与情感的暖流。他擅长的,是通过设定逼问读者:如果世界真的如此运作,你会怎么选择?你现在的价值观是否还站得住脚?这种写法让他的作品非常适合反复阅读,每次都会读出新问题。
在科幻奖项层面,特德·姜虽非高产,却几乎横扫各大奖项: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特金奖等都曾多次授予他。很多评论者认为,他的作品更接近“哲学小说”或“思想实验小说”,站在科幻与文学的交界处。对中文读者来说,《你一生的故事》及其后续作品集,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幻可以写得如此温柔、克制却又震撼。
作者其他作品
- 《呼吸》 — 特德·姜(另一部短篇/中篇科幻小说集)
- 《软件对象的生命周期》 — 特德·姜
- 《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 — 特德·姜
-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 特德·姜
- 《七十二个字母》 — 特德·姜
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科幻新手,我刚拿起《你一生的故事》时其实有点紧张:听说这本书“很烧脑”,我担心自己看不懂。但真正开始读之后,我发现虽然设定的确不简单,但故事本身是好进入的。特别是《你一生的故事》这一篇,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语言学家接触外星人、被政府请去协助翻译的故事,我能抓住的线索很多:职场沟通、科研的细节、学者的思考方式,这些都让我有代入感。
真正让我“脑子拧了一下”的,是女主角开始理解外星语言之后,对时间感知发生改变的部分。我刚开始读到这些“未来记忆”的段落时非常困惑:为什么她像已经知道孩子会发生什么一样?后来我慢慢意识到,这是作者在用叙述结构模拟“非线性时间观”。这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科幻的一个厉害之处:它不只是讲一个设定,而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亲身体验另一种思维方式。
面对数学、神学等篇章,我一度觉得“知识储备不够”,比如《除以零》涉及到数学体系的一些理论,《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涉及宗教观念。一开始我想把每个概念都弄懂,结果越看越卡壳。后来我改变策略:先接受“我可能不懂全部细节”,只抓住作者真正要问的问题——当最坚固的信念被动摇,人要如何继续生活?当天堂地狱成为“可见事实”,信仰的意义还是什么?这样一来,我反而读得顺畅,也更有收获。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科幻并不只是“脑洞”,它其实非常贴近现实。例如《巴比伦塔》,表面是建塔直入天空的故事,背后却是对人类野心、制度限制以及未知后果的隐喻。读完之后,我会联想到现实中的各种“宏大项目”:科技发展、城市改造、互联网浪潮,我们总是急着“往上爬”,却很少问一句:我们知道自己在建的到底是什么吗?
作为新手读者,我也渐渐学会了“带着问题”去读特德·姜。比如每篇故事开头,我都会给自己记下一个问题:这篇是在探讨什么?看完后再写一句自己的理解。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不只是在“看故事”,而是在跟作者一起做思考练习。这种阅读方式很累,但也很过瘾——你能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好像被一点点拓宽。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最大的感受是:所谓“你一生的故事”,不仅指书里的那位母亲,也指每一个读者自己的生命轨迹。也许我们没有外星语言,也看不到完整的时间图像,但我们每天都在写自己的“下一句”。这本书教给我的,是一种更自觉的态度:我也许无法改变结局,但我可以更清醒地活在每一个选择里。对一个刚开始接触思想型科幻的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了。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呼吸》 — 特德·姜同样是短篇/中篇科幻集,延续了《你一生的故事》的风格,对自由意志、时间、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 《三体》 — 刘慈欣以宏大宇宙观和严谨科学设定著称,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人类如何在巨大规则中求生存”的主题,适合想从思想型科幻延伸到史诗级科幻的读者。
- 《球状闪电》 — 刘慈欣以一种罕见自然现象为入口,把物理学、战争、个人执念交织在一起,兼具科学感与哲思感,与《你一生的故事》一样有“理性+人性”的双重味道。
- 《北京折叠》 — 郝景芳中篇科幻,以“折叠城市”的设定讨论阶层、空间与命运,篇幅不长,思想密度大,适合喜欢特德·姜式“设定+隐喻”的读者。
- 《时间移民》 — 刘慈欣短篇科幻集,通过多个设定展示“时间、文明、迁徙”的多种可能性,与《你一生的故事》一样,非常适合碎片时间阅读与反复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