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基本信息
| 书名 | 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 |
| 作者 |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 / 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
| 类别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公共政策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2年5月 |
| ISBN | 9787508633294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68.00 |
《贫穷的本质》内容介绍

《贫穷的本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的代表作,被誉为“改变世界看待贫穷方式的书”。这本书不是用宏大的经济模型讲述贫穷的故事,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揭示了贫穷背后的人性、选择与制度约束。
作者团队花费15年以上时间,在印度、肯尼亚、印尼、加纳等国家展开了大量实地研究,记录了贫困人口在教育、健康、信贷、储蓄、创业等方面的真实选择。他们发现,穷人的决策并非“非理性”,而是受到信息、激励、环境与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全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贫困的“高高在上”的解释框架,作者不以同情或施舍的视角看待贫困,而是以平等、理性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班纳吉认为,理解穷人为什么那样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起点。
书中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式的反贫困思维”,强调小规模实验与政策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实证分析,作者展示了如教育激励、健康补贴、小额信贷等政策的真实效果,指出并非所有看似“慈善”的措施都能有效帮助穷人。
《贫穷的本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理解宏观经济问题中的微观逻辑,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帮助”的真正意义。它是一部关于理性、同理心与社会科学实践的书,更是一面让世界照见自身不平等的镜子。
正如书中所说:“贫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陷阱。”只有理解陷阱的结构,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金句20条
- 贫穷不是懒惰的结果,而是选择被剥夺的结果。
- 理解穷人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 每一个穷人都在用有限的资源,尽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 贫穷是一种持续被迫做短期决策的状态。
- 金钱的稀缺,带来的不是节俭,而是焦虑。
- 政策失败的根源,是我们错误地假设穷人的思维。
- 给予穷人尊严,比给予他们金钱更重要。
- 贫穷让人无法计划未来,因为现在的压力已经压得喘不过气。
- 教育不是慈善,而是打破贫困循环的唯一通道。
- 穷人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被迫在有限信息下理性选择。
- 援助不该替代努力,而应激发改变的可能。
- 信任,是反贫困中最昂贵的资源。
-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贫穷,但能设计更公平的制度。
- 贫穷让人失去自由,富裕让人有选择。
- 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而是赋能。
- 微小的改进,往往比宏大的理想更能改变命运。
- 要理解穷人,必须先放下优越感。
- 贫穷不是一个单一问题,而是相互交织的困境网络。
- 如果政策不考虑人性,它注定失败。
- 改变世界,不需要奇迹,只需要足够多的微小行动。
适合人群
- 对社会经济不平等、发展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
- 关心贫困问题的公益组织、NGO工作人员。
- 政府政策制定者、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者。
- 商学院学生、创业者、社会创新从业者。
- 希望通过理性与同理心理解社会现实的普通读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介绍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1961—),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与妻子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因“实验性方法减贫研究”而获奖。
班纳吉以发展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研究著称,他主张用实地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的方法验证反贫困政策的有效性,这一方法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范式。
他是麻省理工学院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的共同创办人,该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上千项社会实验,旨在寻找真正有效的反贫困策略。
班纳吉的研究重点不仅在经济模型,更关注人性与社会行为。他认为,理解人们的动机和处境,是任何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他的研究结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印度、非洲及拉美地区的扶贫政策中。
除了学术成就,班纳吉还是一位具有社会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他的著作语言通俗、视角温暖,将严肃的经济学问题转化为人人可懂的生活议题。
他代表了当代经济学的新方向——从数据出发,以人性为终。
作者其他作品
- 《艰难时代的好经济学》(与埃斯特·迪弗洛合著)
- 《发展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
- 《实验与社会政策》
- 《重新定义经济学:行为与公平的力量》
《贫穷的本质》目录
- 第一章 为什么穷人仍然贫穷
- 第二章 教育与机会的循环
- 第三章 健康的代价与信任危机
- 第四章 微型信贷的真相
- 第五章 储蓄、保险与风险
- 第六章 政府援助的陷阱
- 第七章 政策创新与行为激励
- 第八章 理解穷人的选择
- 第九章 打破贫困陷阱的未来
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新手,《贫穷的本质》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贫穷”不仅仅是缺钱,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状态。作者没有用冰冷的数字说话,而是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数据分析,告诉我们穷人为什么做出那些看似“奇怪”的决定。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教育和健康的章节。书中提到,许多家庭明知上学有益,却仍让孩子辍学打工;明知疫苗能救命,却不去接种。这并不是无知,而是穷人每天都在和生存赛跑,他们被迫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回报之间做出痛苦的权衡。
书中提出的“行为经济学视角”让我重新思考了“帮助他人”的意义。过去我以为捐款、救济是解决贫穷的方式,但作者指出,真正的反贫困工作应该是“设计制度”,让人们有能力自己走出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对“穷人”这个群体有了更多尊重。他们并不愚昧,也不懒惰,只是缺少我们拥有的选择空间。这让我理解到,经济政策的成功,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人性。
对于一个刚接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既是启蒙,也是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贫穷的多面性,也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懂得倾听与理解。
如果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科学,那么《贫穷的本质》则是一部研究希望的书。
相关电子书推荐
- 《艰难时代的好经济学》——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
- 《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
-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 《赤贫之地:全球贫困的真相》——保罗·科利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