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史》基本信息
| 书名 | 全球经济史 |
| 作者 | 罗伯特·艾伦 |
| 类别 | 经济史 / 全球经济发展 / 世界史 |
| 出版社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1年9月 |
| ISBN | 978-0-19-9596652 |
| 电子书格式 | ePub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88元(纸质版参考价) |
《全球经济史》内容介绍

这本书从全球视角审视了经济发展的长河,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为什么世界上一些国家变得富裕,而另一些国家依旧贫穷。他指出,早在1500年,全球各地的生活水平差距并不大,但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后,经济差距迅速拉开。
罗伯特·艾伦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技术进步或制度设计,还与劳动力价格、能源成本、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英国之所以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是因为高工资与低能源价格共同驱动了机器替代人力的动力。
书中还分析了“后来者国家”的困境——当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积累了财富与技术后,亚洲、非洲、拉美国家在试图赶超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资本不足、制度薄弱、教育落后的多重约束。作者指出,赶超的关键不在模仿,而在于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
艾伦还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带来了市场扩张和技术传播,但也加剧了贫富分化。发展中国家往往停留在低附加值产业链的底端,陷入“廉价劳动力陷阱”,难以突破。
全书的最后,作者回到现实问题——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实现公平与可持续的发展。他提醒我们:理解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找到应对当下挑战的智慧。只有掌握了经济演化的规律,一个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繁荣。
金句20条
- 世界各地的繁荣差距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 高工资并非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是促成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 廉价劳动力并不是竞争优势,它往往意味着长期的低效率与低增长。
- 制度、教育与技术,是一个国家持续增长的三大支柱。
- 全球化扩张了市场,却未必带来了平等的发展。
- 当资源价格与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时,经济结构也会随之转型。
- 工业化不仅仅是机器的更替,更是制度与思想的革命。
- 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
- 一个国家的政策,决定了它是否能从历史中学习并避免重蹈覆辙。
- 技术扩散与资本流动,不会自动让世界变得公平。
- 没有统一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国家,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突破。
- 能源的价格与供给,往往是决定产业革命方向的隐性力量。
- 经济史告诉我们,贫穷不是命运,而是结构性问题。
- 理解历史,是通向未来的第一步。
- 经济增长的奇迹,往往来自看似不起眼的政策调整。
- 人口红利若缺乏教育与创新支持,最终会变成人口负担。
- 一个社会是否能积累知识,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 真正的赶超不是复制,而是创新与适应。
- 落后国家的最大风险,是误以为“时间会自动带来富裕”。
- 工业革命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而不仅仅是机器的更新。
适合人群
- 想系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读者。
- 对全球贫富差距、制度差异感兴趣的研究者。
- 经济、管理、历史、国际关系专业学生。
- 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管理者,寻找历史经验借鉴者。
- 希望理解“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的普通读者。
罗伯特·艾伦介绍
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是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研究全球经济史、工业革命、工资与技术演化等主题,是当代经济史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
艾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与比较,通过大量历史数据揭示经济差距的形成机制。他提出“高工资、低能源成本、资本积累”模型,用以解释英国率先工业化的逻辑,被广泛引用。
他反对以文化或制度优越论来解释西方的崛起,主张从经济因素与全球互动的角度理解历史。他的观点使“伟大分化”这一经典问题获得了新的解释。
在学术之外,艾伦也积极向大众传播经济史知识,鼓励人们以历史思维看待当下的发展问题。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他的学术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上,也体现在对教育的推动上,他认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未来”。
总的来说,罗伯特·艾伦是一位把复杂经济问题讲得通俗又深刻的经济史大师。
作者其他作品
- 《英国工业革命的全球视角》
- 《工业革命:简明导读》
- 《从农场到工厂:苏联工业革命再解读》
《全球经济史》目录
- 伟大分化
- 西方的崛起
- 工业革命
- 富裕国家的崛起
- 帝国与殖民
- 美洲经济的形成
- 非洲的经济困境
- 标准发展模式
- 大推动式工业化
- 结语:从历史走向未来
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被它的视角震撼了。过去我们总觉得经济发展是自然的过程,但艾伦用大量数据告诉我们——经济差距是制度、资源、政策与时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的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
书中“高工资促成工业革命”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传统观念认为富裕国家因为工业化才有高工资,但艾伦提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高工资,才有动力去发明机器。这个逻辑改变了我看待经济演变的方式。
我还注意到作者提出的“标准发展模式”:统一市场、保护产业、银行体系、教育普及。这些看似常识的因素,其实是现代化成功的四个基石。很多国家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其中之一。
他对非洲与拉美的分析也非常现实。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资本缺乏、教育薄弱,使这些地区陷入长期的低增长。这让我想到创业项目也是如此——资源、时机与结构不对称,最终难以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结构性思维”。经济史不只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看清现实和未来的镜子。无论是做项目还是分析产业,这种思维都能帮助我更冷静、更理性地判断机会。
相关电子书推荐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达龙·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
- 《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保罗·海恩
-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