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基本信息

| 书名 | 乌托邦(Utopia) |
| 作者 |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
| 类别 | 政治哲学 / 社会理想 / 思想史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英国拉丁文原版由Dirk Martens出版 |
| 出版时间 | 1516年(拉丁文初版) |
| ISBN | 978-7-100-09045-1(中文版)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txt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58–98元(视版本而定) |
《乌托邦》内容介绍
《乌托邦》是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理想著作。它首次提出了“乌托邦”(Utopia)这一概念——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中的理想国。此后,“乌托邦”一词被广泛用于指代人类追求的完美社会。
全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讲述了莫尔与一位名为拉斐尔·希斯洛德的虚构航海家之间的谈话。拉斐尔描述了一个名为“乌托邦”的岛屿国家——那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平等互助,社会秩序井然,教育普及且宗教宽容。莫尔借此构建了一个理性、节制、公正的理想社会蓝图。
书中不仅描绘了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更深刻揭示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弊端。托马斯·莫尔通过乌托邦的理想世界,讽刺了现实社会中的贪婪、剥削与不公,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社会改革的思考。
《乌托邦》的思想核心在于对“公共幸福”的追求。它提出财产公有、劳动共享、教育普及、宗教自由等理念,这些思想在当时极具革命性,也成为后世社会主义、平等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政治幻想,更是一种道德召唤。它让人反思:在追求进步与财富的同时,人类是否遗忘了幸福与正义的本源?《乌托邦》以冷静的理想主义,提醒后人不断审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乌托邦》目录
- 序言:人类理性的追求与社会理想
- 第一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 —— 关于英国的贫富差距与刑罚制度
- —— 贪婪、私有制与不公正的根源
- 第二部:乌托邦岛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 —— 乌托邦的地理、城市与家庭制度
- —— 公有制与劳动制度
- —— 教育、科学与宗教生活
- —— 战争与外交政策
- 结语:理性与现实之间的永恒张力
金句20条
- “财产共有之处,便没有贫穷,也没有贪婪。”
- “哪里存在私有财产,哪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
- “贪婪是人类一切灾难的根源。”
- “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应由理性在人间创造。”
- “财富的积累,只会让少数人富有,而让多数人贫困。”
- “劳动是人类的共同责任,而非少数人的义务。”
- “教育使人类区别于野兽。”
- “若一个国家的法律太多,说明那里缺乏正义。”
- “宗教若能宽容,它便能带来和平。”
- “幸福不应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
- “贪婪使人盲目,理性使人自由。”
- “人若不为公共利益而活,便会被私欲吞噬。”
- “和平不是天赐,而是理智的选择。”
- “无知的民众是统治者最喜欢的工具。”
- “真正的自由来自心灵的平等。”
- “人类的理性应成为社会的法律。”
- “法律若不能保护弱者,便是强者的武器。”
- “一个没有正义的国家,不过是一群强盗的联盟。”
- “理性社会的目标是幸福,而非财富。”
- “当人类学会节制,乌托邦便离现实不远。”
适合人群
- 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学生与研究者
- 对社会改革、平等与理想社会感兴趣的读者
- 人文主义思想与欧洲思想史的爱好者
- 关注社会制度、公共福利与人性问题的读者
- 希望提高思想深度与批判性思维的普通读者
托马斯·莫尔介绍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政治家与殉道者。他出生于伦敦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受过严谨的古典教育,精通拉丁文与哲学思想。莫尔在学术上深受伊拉斯谟等人文主义者的影响,追求理性、正义与人类共同幸福。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担任英国大法官,是当时英王亨利八世的重要顾问。因拒绝承认亨利八世脱离罗马教廷并自立为英国教会领袖,他被指控叛国,于1535年被处死。他以坚定的信仰与良知殉道,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
莫尔的思想融合了宗教信仰与理性批判,他既是虔诚的基督徒,也是社会理想主义者。他在《乌托邦》中所描绘的理性社会,表达了对人类平等、正义与道德秩序的追求。
在思想史上,莫尔被视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他的理念启发了后来众多政治哲学家。从柏拉图到马克思,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或回应了莫尔的思想遗产。
他的人生与著作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神象征:即使理想无法完全实现,追求理想的勇气本身,便是人类文明的光芒。
作者其他作品
- 《论异端》
- 《致伊拉斯谟书信集》
- 《英王理查三世史》
- 《灵魂的慰藉》
读书笔记
1. 对初次阅读者而言,《乌托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是理想社会的诗意描绘;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现实社会的尖锐批判。托马斯·莫尔用虚构的“完美世界”反衬出当时欧洲社会的不平等与贪婪。
2. 读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思考“制度与人性”的关系。 莫尔认为,通过制度可以塑造更好的社会,而不是依赖个人的道德。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现实意义——社会正义需要制度保障,而不仅仅依靠善意。
3. 对新手来说,理解乌托邦的理想不应停留在表面。 它并非单纯的幻想,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理性批评。莫尔通过理想的形式,让我们看到现实的荒谬,这是哲学与文学结合的魅力所在。
4. 书中关于“财产公有”的思想最让我印象深刻。 在一个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这种理念显得格外前卫。它提醒我,财富并非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源于平等与合作。
5. 阅读《乌托邦》的过程,也是反思自我的过程。 它让我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我们是否仍在追逐一个无法到达的乌托邦?然而,正如莫尔所说,理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前行的动力。
总结: 《乌托邦》是一部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作品。它让人看到理想的美丽,也看到现实的冷峻。对于初学者,它不仅是哲学入门,更是人性教育的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