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基本信息
书名 | 心理学与生活 |
作者 | 理查德·格里格 |
类别 | 心理学 / 社会科学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20年8月 |
ISBN | 9787115526706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语言 | 简体中文 |
定价 | 89.00元 |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介绍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将心理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入门级读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讲述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还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本书力求让非心理专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复杂的心理概念。
书中涉及内容广泛,从感觉、知觉到学习与记忆,从人格、情绪到心理障碍,再到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每一章都配有具体实例,帮助读者从日常行为中找到理论支撑,进而反思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
此外,作者特别强调心理学的实用性,而非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他认为,心理学知识应当成为每个人生活工具箱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动机、自我意识和决策行为等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有同理心去理解他人。
本书语言简洁易懂,章节安排循序渐进,适合零基础的读者阅读。每章后面的复习小结和思考题也为读者加深理解提供了良好支持,既可用于个人学习,也适合课堂教学使用。
无论是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应对日常压力,或是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本书都能提供有效的指导,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金句20条
- 理解他人,是建立真正联系的第一步。
- 人的行为是其内心信念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你如何看世界,决定了你如何感受世界。
- 心理学不是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是帮你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
-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其实更多时候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 情绪管理是成熟的关键,而非压抑情绪。
- 观察自己的思维,是改变行为的第一步。
- 过去经历并不等于现在的你,但它塑造了你。
- 你对他人的看法,往往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
- 社会影响无处不在,真正的独立来自于觉察。
- 记忆并非复印,而是重建。
- 焦虑源自对不确定的恐惧,而非真正的危险。
- 多数人并不缺乏动机,而是缺乏行动的路径。
- 你不是你思维的奴隶,你可以选择不被念头绑架。
- 自我认同决定了我们如何回应他人的评价。
- 人不是单纯的理性动物,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 “习得性无助”是许多人放弃改变的根源。
- 每个人都在寻找归属感,这是一种深层心理需求。
- 压力不可怕,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它。
- 心理成长,是对自己的不断重新理解和接受。
适合人群
-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入门读者
- 希望提升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的人群
- 心理学专业初学者或备考学生
- 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及培训师
- 渴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能力的职场人士
理查德·格里格介绍
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通俗化,推广到非专业人群中。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为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心理学教授。
格里格的研究兴趣涵盖认知心理学、叙述心理学以及语言和记忆机制等多个领域。在学术界,他以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广受赞誉。他的著作常常以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复杂的心理概念,因此在教学领域深受师生喜爱。
《心理学与生活》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采用为高校教材的心理学入门经典。在书中,他强调心理学的实用性与生活联系,并提倡用科学的方式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他也积极参与心理学教育的创新,推动开放资源和跨学科的教学合作。他的课程在国外多所高校获得好评,被称为“用故事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除了学术贡献外,格里格还常在公共演讲和科普活动中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是心理学通俗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作者其他作品
- Psychology and Life(原版)
- Storytelling as Cognitive Science
- Experiencing Narrative Worlds
- Learning and Cognition
《心理学与生活》目录
- 第一章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 第二章 心理学的科学方法
- 第三章 神经科学与行为
-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 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力
- 第六章 学习理论
- 第七章 记忆机制
- 第八章 思维与语言
- 第九章 动机与情绪
- 第十章 人格理论
- 第十一章 心理障碍与治疗
-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
- 第十三章 心理学的未来
读书笔记
作为心理学新手,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经历的情绪、决策和行为背后,都有其科学依据。比如对“记忆”这一章的描述让我重新认识了“忘记”其实是有其生理机制的,并非单纯的大意。
在阅读“人格理论”章节时,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人格类型。通过自我测试和案例分析,我对自己的社交方式和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能够解释我在某些场合的应对方式。
“社会心理学”那一章特别有意思,它让我理解了“从众心理”为什么在工作、社交甚至消费行为中如此常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觉察和避免盲目跟风。
对于“动机与情绪”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情绪并不是坏东西,它是信息的反馈系统。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
“学习理论”部分也非常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关于“强化”与“惩罚”的部分,对于我这种想提升自我习惯的人来说,提供了一套行为养成的工具箱。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一面镜子,不断照出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对于我这个心理小白来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觉醒之旅。
相关电子书推荐
- 《乌合之众》 – 古斯塔夫·勒庞
- 《影响力》 – 罗伯特·西奥迪尼
- 《自卑与超越》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当下的力量》 – 艾克哈特·托利
- 《情绪的语言》 – 保罗·艾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