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基本信息
| 书名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
| 作者 |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 / 埃尔达·沙菲尔(Eldar Shafir) |
| 类别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社会科学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4年8月 |
| ISBN | 9787508645789 |
| 电子书格式 | PDF | ePub | mobi | 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59元(参考) |
《稀缺》内容介绍

《稀缺》是一本揭示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经典之作。两位作者将行为经济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稀缺不是贫穷的结果,而是导致贫穷、焦虑与低效的根源。当我们陷入“稀缺心态”时,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注意力的短缺,都会让我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决策变得短视。
作者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穷人之所以更容易陷入债务、错误决策,不是因为懒惰或愚蠢,而是因为“稀缺”让他们的大脑被迫专注于眼前的紧迫问题,失去了长远思考的空间。同样的机制也存在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中——当时间紧迫、任务过多时,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狭隘,只能在“救火”中循环。
书中提出了“带宽”这一重要概念——人的注意力与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带宽被稀缺所占据,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错误和冲动的概率大大提高。比如,忙碌的上班族可能忘记健康、忽略家庭;资金紧张的人会优先偿还眼前账单,却忽视长期规划。
《稀缺》不是一本抱怨社会不公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改善决策环境”的思维指南。作者指出,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稀缺,但可以通过设计制度、优化环境、重新分配认知资源,让人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理解了“贫穷与忙碌”的本质: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环境与心理的陷阱。当我们意识到稀缺如何左右我们的行为,就能学会如何跳出稀缺陷阱,重获掌控感。
读完《稀缺》,你会开始反思:自己真正缺的,不是时间与金钱,而是认知的余地与心灵的空间。
金句20条
- 稀缺让我们聪明一时,却让我们愚蠢一世。
- 当注意力被稀缺绑架,理性就开始流失。
- 贫穷并不是愚蠢的结果,而是稀缺带来的副作用。
- 时间的稀缺,与金钱的稀缺有着相同的心理效应。
- 我们以为自己在做决定,其实是被环境牵着走。
- 当大脑被稀缺压缩,智慧也随之变窄。
- 焦虑不是来自任务本身,而是来自稀缺感的持续存在。
- 越穷的人越容易犯错,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带宽被占满。
- 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一切,而是不被稀缺支配。
- 稀缺是一种心智的陷阱,而非社会的标签。
- 拖延是稀缺的副产品,紧迫让我们错失更重要的目标。
- 稀缺让我们陷入恶性循环:越缺越焦虑,越焦虑越缺。
- 认知的带宽有限,浪费在琐事上的注意力越多,决策就越糟。
- 我们需要的是“余裕”,而非更多的资源。
- 改变稀缺心态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它的存在。
- 时间贫穷,与金钱贫穷一样危险。
- 稀缺让聪明人做出愚蠢的决定。
- 善于管理稀缺,是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
- 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掌控注意力。
- 有时我们不是没有选择,而是被稀缺困住,看不到选择。
适合人群
- 长期感到忙碌、焦虑、注意力分散的职场人士。
- 对行为经济学、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 创业者、管理者,希望优化决策效率的人。
- 希望改善理财、时间管理和自控力的新手。
- 正在经历“精疲力尽”或“注意力崩溃”的现代青年。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介绍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出生于印度,是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的知名经济学家,研究方向包括行为经济学、贫困心理学、数据科学与社会政策。他的学术理念核心是“理解人类不理性背后的理性逻辑”,并将其应用于公共政策和商业实践中。
穆来纳森的研究跨越心理学与经济学边界,他致力于揭示贫穷、低效与不平等的心理根源。他通过实验与数据分析发现,稀缺不仅存在于经济层面,也存在于心理与社会结构之中。
他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并多次为联合国、世界银行提供政策咨询。他主张用“行为洞察”取代“传统惩罚式经济激励”,推动社会制度创新。
除了学术工作,他还是科技公司与非营利机构的顾问,推动“数据公益”(Data for Good)理念,让人工智能与心理科学服务于社会福祉。
穆来纳森的写作风格理性而温和,善于用真实案例解释复杂理论。他关注的不是宏大经济,而是每个人在稀缺中如何做出选择。
作者其他作品
- 《稀缺的力量:贫穷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设计》
- 《理性边缘:我们如何在不完美中决策》
《稀缺》目录
- 序章:稀缺的科学
- 第一章:稀缺心态的形成
- 第二章:带宽的陷阱
- 第三章:为什么穷人总是忙碌
- 第四章:时间与金钱的错觉
- 第五章:稀缺与决策错误
- 第六章:逃离稀缺陷阱的策略
- 第七章:如何重新获得“带宽”
- 结语:丰盈的思维方式
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稀缺》,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理模式。稀缺让人沉浸在短期任务中,无暇规划未来。比如,当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时,就会牺牲长期学习、健身或思考;这和穷人因为急于还债而忽略储蓄,是同一个逻辑。
书中“带宽”概念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认知资源就像手机的内存,一旦被焦虑、紧急任务占满,就无法高效运行。于是我们容易冲动消费、拖延决策、忽略重要目标。换句话说,忙碌本身就是低效的陷阱。
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最大的启发在于:学会“腾出空间”。不是时间的空间,而是认知的空间。当我们刻意留出思考余地,决策质量会显著提高。这种“余裕思维”才是真正的富有。
作者还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意志力。稀缺让意志力变得稀薄,最好的做法是“设计环境”。比如设定自动储蓄、屏蔽干扰、提前规划,这些微小调整能避免陷入稀缺循环。
读到后半部分,我意识到,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某种稀缺中挣扎——金钱稀缺、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我们无法彻底摆脱它,但可以学会与之共存。关键不在于“拥有更多”,而在于“分配更好”。
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疲惫、被琐事追着跑,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生活。稀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自知地被它支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