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基本信息
| 书名 | 影响力 |
| 作者 |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 |
| 类别 | 心理学 / 行为学 / 沟通学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年(中文版) |
| ISBN | 9787508610633 |
| 电子书格式 | PDF|ePub|mobi|azw3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69元(参考) |
《影响力》内容介绍

《影响力》是一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经典著作。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用了30多年研究人类在决策时的心理反应,揭开了“我们为什么会说‘是’”的真相。书中不仅是一部心理学研究,更是一份“人性操作手册”,被全球商业界、广告界、谈判专家和心理学家奉为“影响学圣经”。
全书的核心内容围绕六大心理原则展开: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六个原则看似简单,却几乎主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从推销员到政治家,从品牌营销到人际关系,它们无处不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判断。
例如,互惠原则解释了为什么人总觉得“欠人情”;一致性原则揭示了“为什么人们一旦做出承诺就难以反悔”;社会认同让我们在不确定时倾向跟随他人;喜好原则揭示了魅力与亲和力的影响;权威让我们自动服从看似专业的人;稀缺原则则告诉我们,稀有往往更具吸引力。
西奥迪尼的写作风格非常易懂,他用真实案例串联每个心理规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啊,原来如此”的共鸣。书中不只是学术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应用在销售、谈判、营销、人际交往中的实战策略。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不仅教人“如何影响他人”,更强调“如何防止被他人影响”。在这个信息爆炸、营销渗透无处不在的时代,理解《影响力》,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清醒,不被情绪和策略牵着走。
如果你想了解人性、提升沟通能力、增强说服力,这本书无疑是必读之作。它不仅教你如何影响他人,更教你如何不被轻易操控。
金句20条
- 人类是情感动物,而非理性机器。
- 我们都在寻求被喜欢,也在不自觉地讨好他人。
- 互惠是一种社会契约,我们害怕显得“不懂感恩”。
- 最强的影响不是强迫,而是让对方“自愿”。
- 一旦做出承诺,人就会努力维护一致性。
- 稀缺让人产生紧迫感,而紧迫感制造价值。
- 当人们感到不确定时,他们会观察别人如何做。
- 喜好常常让我们在无意识中降低防备。
- 权威的外表足以让人服从,即使内容错误。
- 影响力的关键在于让人“感觉自己在做决定”。
- 越是害怕失去,人就越容易被操控。
- 市场不是理性的,而是心理战场。
- 掌握影响力,不是为了控制别人,而是更清楚自己。
- 人们更愿意为“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买单。
- 销售不是说服,而是引导对方认同。
- 越有选择,越容易陷入焦虑;越少选择,越容易行动。
- 真正的权威,不是命令,而是让人心甘情愿地服从。
- 认知偏差是影响力最隐蔽的推手。
- 懂得拒绝,才算真正理解了影响力。
- 影响他人的第一步,是先影响自己。
适合人群
- 对心理学、社会行为学感兴趣的读者。
- 销售、营销、公关从业者,想提升说服力的人。
- 创业者、管理者、谈判者,需要影响他人的职业群体。
- 希望理解人性、提升自我沟通技巧的职场人士。
- 不想被广告与社交操控的新手读者。
罗伯特·西奥迪尼介绍
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与市场学教授,被誉为“说服心理学之父”。他长期研究人类决策心理与社会影响机制,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行为心理学专家之一。
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提出“六大影响力原则”,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谈判策略、广告设计与人际沟通领域。其代表作《影响力》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被《财富》《哈佛商业评论》誉为“人类行为研究的里程碑”。
西奥迪尼曾为谷歌、微软、思科、耐克等跨国公司提供心理影响培训与战略咨询,他的理论成为现代商业世界的核心沟通武器。
与传统心理学家不同,西奥迪尼更关注“影响的实用性”。他相信,人类行为虽复杂,却有迹可循。只要理解动机,就能设计出更高效的沟通策略。
他的学术风格理性而人性化,他不是告诉人如何“操纵”,而是让人理解“影响”的界限——影响别人之前,先要掌控自己。
作者其他作品
- 《先发影响力》
- 《Yes!50个让人说“好”的科学方法》
- 《影响力实践版》
- 《说服心理学:科学影响他人的艺术》
《影响力》目录
- 引言: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影响
- 第一章:互惠原则——人情的力量
- 第二章:承诺与一致——言行的陷阱
- 第三章:社会认同——从众的力量
- 第四章:喜好——被喜欢的说服力
- 第五章:权威——服从的心理根源
- 第六章:稀缺——越少越想要
- 第七章:影响力的防御——识破操控的技巧
- 结语:在影响与被影响之间找到平衡
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初读心理学的新手,《影响力》让我第一次明白,很多我们以为“自愿”的选择,其实都是被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作者没有用枯燥的理论,而是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让人轻松理解背后的心理逻辑。
我印象最深的是互惠原则。比如推销员送你一瓶水,看似礼貌,其实是在激活“欠人情”的心理机制,让你更容易买单。这让我意识到,影响别人不一定靠强硬,反而常常靠“人性中的善意”。
另一个让我反思的是一致性原则。作者提到,人一旦做出承诺,就会本能地想保持一致。比如签下试用表格,往往意味着你已经半只脚进了购买陷阱。这对生活和商业都很有启发——想要说服别人,不要急于推销,而是让他们“先点头”。
社会认同原则也让我感触很深。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被点赞数、评论区影响。这不仅是信息流的结果,更是人性趋同的表现。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学会独立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在日常中变得更敏感。无论面对广告、谈判还是人际交往,我都会下意识地问自己:“对方在使用哪种影响力?”这种觉察力,反而成了最强的防御力。
《影响力》不只是一本心理学书,它教会我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更清醒地生活。影响别人之前,先别被世界轻易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