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基本信息
| 书名 | 罪与罚 |
| 作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 类别 | 长篇小说 / 世界文学经典 / 心理现实主义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年版) |
| 出版时间 | 2015-1-1 |
| ISBN | 978-7532763702 |
| 电子书格式 | PDF | ePub | mobi | docx |
| 资源下载方式 | 百度网盘下载 |
| 语言 | 简体中文 |
| 定价 | 约 RMB 45-60(视版本而定) |
《罪与罚》内容介绍

《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巨匠 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866年,小说将复杂的人性探讨置于罪与救赎、道德与法律、个体与社会的巨大张力中。故事围绕青年拉斯科尔尼科夫(Raskolnikov)的内心世界展开:他曾怀揣“特殊人”理论,认为自己有资格越过道德界限,实施杀人以检验道路的正当性。
在他悄然杀害高利贷老妇及其妹妹后,罪恶的阴影开始渗透他的生活:良知的折磨、社会的冷漠、精神的濒临崩溃交织成一场内心地狱。小说通过他与侦探波尔菲里、与妓女索尼娅、与母亲及妹妹之间的互动,逐步揭示“罪”不仅仅是行为的越界,更是心灵等级的崩塌。
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细致描绘圣彼得堡的阴雨巷陌、贫困马路、阶级落差、宗教信仰、法律审判的冷酷场景。悲剧并非仅在于“失败”,而在于人的自我欺骗与逃避;救赎也不是神迹,而是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回归真实。
小说结构紧凑却层次丰富:一个谋杀案,演化为哲学讨论、心理剖析、社会批判与信仰挣扎的剧本。拉斯科尔尼科夫既是“罪人”,也是“思想家”,而他的救赎之路则让读者见证人性如何在暗处挣扎、在光中渐明。
从新手读者角度看,作品不仅是一场悬疑剧情的展开,更是一场关于“为什么人会犯罪”“什么是真正救赎”“法律和良知谁为我代言”的思考。它提醒我们:行为之外,还有思想的深坑——那才是最危险也是最值得探索的。
总体而言,《罪与罚》是一部将小说做到极致的作品:它既惊悚、也哲理;既社会、也内省;既讲了一个杀人案,更打开了一个灵魂的废墟。读它是一次震撼,也是一剂提醒。
金句20条
- “如果亵渎良知,也就亵渎了自己生存的意义。”(意译)
- “真正的痛苦,不在于受伤的肉体,而在于被良知审判的心。”(意译)
- “人可以被物质压迫,却更易被思想的枷锁缠绕。”(意译)
- “法律裁判他人的行为,良知审判自己的灵魂。”(意译)
- “罪不是发生在瞬间,而是酝酿于一个人的孤独与傲慢中。”(意译)
- “救赎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自己从废墟中爬起的决定。”(意译)
-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超越规则,他其实更深陷于规则之下。”(意译)
- “贫穷不是耻辱,但因傲慢而贫穷的心,是自我毁灭的起点。”(意译)
- “犯罪之后最可怕的不是被捕,而是被自己的影子追赶。”(意译)
- “他人的信任易碎,而自己的悔过却最难修复。”(意译)
- “如果你认为你有权利杀一个人,那么你也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意译)
- “在人性的深渊里,救赎往往比罪恶更需要勇气。”(意译)
- “他用理论武装自己,却忘了用爱武装生命。”(意译)
- “面对绝望,逃避不是退却,而是放弃了自己。”(意译)
- “打破枷锁之前,你必须先认识那枷锁是谁造的。”(意译)
- “一个社会最深的裂缝,往往不是贫富,而是极端的孤立与无望。”(意译)
- “当你听见良知的低语,请不要把它当作噪音。”(意译)
- “人最可怕的敌人,不是他人,而是他沉默的良知。”(意译)
- “原谅别人不难,难的是原谅自己曾造成的伤害。”(意译)
- “我们都在寻找救赎,却往往把钥匙扔在犯罪的现场。”(意译)
适合人群
- 对经典世界文学、俄国文学、心理现实主义感兴趣的读者。
- 正在或曾经经历道德、责任、自我怀疑、人生抉择期的成人读者。
- 关注法律、监狱、社会边缘人群、宗教良知议题的读者。
- 希望通过阅读深化自我反思、理解人性阴暗及救赎可能的读者。
- 写作或学习者希望研究人物心理剖析、思想冲突、叙事结构的群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
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1821-1881)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探讨人性的暗面、社会制度、信仰危机与心理矛盾。生于莫斯科一个中产家庭,青年时期因参与彼得堡沙龙被捕,并曾被沙皇判处死刑后减为苦役,这段经历为他后期作品注入了沉重的道德与存在议题。
他创作以“罪”“良知”“救赎”为核心主题,小说中人物常常在罪恶边缘徘徊、在信仰中挣扎、在救赎中觉醒。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关注内心的革命,而非外部的社会变革。
他在作品中成功地融合了哲学、宗教、心理学和叙事艺术:读他的小说,你不仅进入一个故事,更进入一个思想密室。在那里面,信仰、焦虑、悔恨、希望都被剥离到了极致。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后世影响极广:现代心理小说、存在主义文学、犯罪小说、道德哲学作品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让文学不仅是讲故事,更是探问“成为人”的可能。
总而言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用极具张力的文学形式,直面“为什么人会犯罪”“罪过之后还有什么”“人在宇宙中位置何在”的永恒问题。他的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也是灵魂的雕刻。
作者其他作品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白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群魔》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地下室手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少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目录
(中文版章目随译本不同略有差别,此处为结构性大致参考)
- 第一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念、谋划与杀害老妇
- 第二部:犯罪之后的痛苦、逃避与追偿意愿
- 第三部:侦探波尔菲里的审问、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斗争
- 第四部:罪后的良知觉醒、索尼娅的信仰介入
- 第五部:判决、劳役与救赎的萌芽
- 第六部:监狱生活、悔罪与未来的新可能
读书笔记
1. 初读拉斯科尔尼科夫时的震撼。 我作为第一次读这类“内心追问+社会批判”小说的新手,很快被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特殊人理论”吸引:他认为某些人有权超越法律、做出“为人类利益”的罪行。但当他实施后,良知如影随形、恐惧如潮涌来。这让我意识,最危险的不是犯罪行为本身,而是一开始就相信“我能例外”。
2. 良知的声音。 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想斗争、索尼娅的虔诚、母亲与妹妹的担忧组成了一场“声音”的交响。新手读者容易忽略索尼娅那看似柔弱却坚忍的力量——她不是英雄,而是“被救赎者”的镜像。她提醒我:有时候,温柔也可能是最强的抗争。
3. 社会环境与个体责任。 圣彼得堡的阴暗、阶级的落差、监狱的残酷,这些社会场景在小说中不是背景板,而是人物行为不可回避的“参与者”。我忽然想明白:行为不是纯粹个人的,它总和环境、身份、他人的期待纠缠。逃避制度的不公,并不能解除自己的责任。
4. 救赎比罪更难。 在很多小说里,罪犯被惩罚即可。但在这里,惩罚只是开始。拉斯科尔尼科夫走入监狱,才真正开始“承认”、才真正走出理论牢笼。我学到:真正的救赎不是消失于一时的悔悟,而是持续的自省与改变。
5. 读法建议。 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建议先从“角色—理念—选择—后果”四步法读这本书。每当你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有所行动,就暂停:他背后的理念是什么?选择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换成自己,会怎样?这样读下来,人物不会只是历史,他会变成你面前的“镜子”。
6. 实践反思。 读完我做了一个小练习:写一段500字「如果我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这个练习让我不再只是旁观者,而试图站在那个危机边缘。你也可以试试:把书中一句金句改成自己的话,再写下“如果我这样做”的感受。你会发现,文学不仅是阅读,也是对话。
